金融人才网,国内专业的金融,海归金融,互联网金融求职招聘网站 招聘热线:0755-36517011

1
2
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业界动态

中国金融业未来改革和发展

金融人才网 发布时间: 2015/11/16 10:18:32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建立农村新型信用合作组织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中国金融学会执行副会长 吴晓灵

在农村,资金融通是扩大生产的重要条件,信用合作社可以增强资金融通的可获得性。但中国现有的信用合作社已经走上了商业化道路,不可能恢复到合作经济中去。因此,我有一个想法,建立农村信用互助组织与合作托管行相结合是新型信用合作组织的制度安排。 
我们知道,吸收存款是合作金融遭受扭曲和产生风险的重要原因,承诺制的信用互助是新型合作组织的基础,没有资金池是新制度的特点。那么,应怎样来运作呢?即参加信用互助的人进行初始资金的缴纳,类似于股本金,其余愿意出借的资金、能够用于互助的资金则通过承诺制,一旦有了贷款需求的时候,资金才会汇集起来,因而做到以贷定筹,这时候就不存在存款。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承诺制成为可能。当客户有了贷款需求,按照贷款需求量和社员的评议结果,把大家承诺的资金通过合作托管行集中到互助社的账户上,并瞬间打到用户的账户上,基本在社员内不实现出借人和借款人的直接对接。社员直接融资可以提高资金出借方的收益,其中没有第三方利益的收取,而是按照合作制在其内部进行分配。 
信用互助可以实现社员的融资民主管理,提高资金融通的便捷性,对接商业金融机构金融服务后一公里。商业金融机构真正要渗透到农村去,了解农民的情况,成本比较高。但是在农村范围内依托于专业合作社的信用互助,社员互相之间比较了解,通过他们的评议和管理来实现资金融通,这一方面可以提高社员的民主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商业机构的征信成本,完成商业银行对互助社资金的批发。在运作过程中,他们的初始资本金可以变成互助社的互保基金,用信用互助的互保基金实现农户的信用提升,扩大社员的融资渠道。 
同时,要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加大对农民信用互助的扶植力度。财政的扶持可以是托管费的补贴、再担保基金,也可以对农户的贷款给予贴息。总的来说,是重新构建一个没有资金池的农村信用互助社。这个信用互助社在商业机构开户,由商业机构对其进行辅导和资金管理、资金的批发、再融资,由财政给予补贴。这样的新型合作机构可以减少行为的扭曲,构建与农村的合作和商业机构的对接。这是我的一个想法,也正在一些地方开展试点。

金融机构改革应坚持市场化方向 
中国进出口银行原董事长、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 李若谷

中国未来的改革要实现市场化,金融机构也必须实现市场化,以适应已经市场化的经济,否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经济的发展。金融改革今后要思考以下三个重点问题。 
一是大中型金融机构的市场化改革。金融改革经过30多年的努力,现在已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效益明显提高,服务水平得到很大改善。但我国银行体系依然相对垄断,不能适应已经比较市场化的经济发展。我国大型股份制银行的改革方向也要向着更加市场化、股份更加分散化的方向发展,也就是国有股的减持问题。此外,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将来也要考虑国有股、公有股的减持问题。城市商业银行应该是培育的重点,目前,我国有130多家城商行,资产规模不到两万亿元,是不是可以考虑让这些城市商业银行真正实现民营化,这是一个想法。 
二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中小金融机构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不仅是中国的问题,而是世界性的问题。世界各国基本上都是通过中小金融机构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中小金融机构是民办的,但要有保险机制。所谓中小金融机构与国内的中小银行不同,比如说北京银行在国内是中小银行,但其资产超过万亿元,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型、中型银行。我所说的中小金融机构是小微金融机构的发展问题,他们的发展才是解决当前问题的途径。美国对大型银行的分支机构进行了限制,因此保护了中小微金融机构的发展。另外,还要加快发展风险投资机制,这对于解决小微企业特别是创新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有很大作用。 
三是要为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中国的金融监管一定要改革,要赋予中小金融机构更多灵活性。另外,资金怎么解决?除了资本金以外,其他的资金来源也要想办法拓展。我去过浙江海宁的一个小贷公司,它发展得非常好,没有什么不良资产,资产规模也从大概一两亿元上涨到八九亿元。但是小贷公司一旦出现风险,原来从商业银行的融资渠道便中断了,会影响它的进一步发展。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要想办法解决,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不发展小微金融机构是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因此在发展上要放开,胆子要大一点,风险肯定是有的,但如果说因为害怕风险就不发展小微金融机构则是因噎废食。

未来的银行是信息化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 姜建清

近年来,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始发展,正在给我国的金融服务业带来市场格局和服务模式上的重大变革,在市场上引发热烈讨论。传统金融机构面临着去中介化的挑战——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发展,挑战银行的支付中介功能;P2P等新型互联网融资模式的兴起,对商业银行的融资中介功能产生冲击;各类互联网的财富管理平台,分流了银行的存款资金来源。对于上述挑战我们必须重视,但是就此断言金融机构会被去中介化,我不敢苟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业务表层现象,我们发现商业银行面临的更深层次的冲击实质上关系到信息层面。 
互联网的挑战是现实的,商业银行要巩固发展中介功能就必须适应挑战,尽快从支付中介、融资中介向信息中介升级。信息具有潜在价值,但是需要经过开发利用才能转化为现实价值。信息同银行的资本渠道一样是重要的经营资源。着眼未来,中国的金融机构亟须进行信息化的升级,未来的银行应该是数据大行,是数据分析、数据解读的银行。要从数据中获取洞察力,攫取价值。强调信息化银行建设,不是简单的信息升级和应用拓展,而是通过信息的集中、共享、挖掘,使银行整个经营决策和战略制定过程从依赖经验向依赖数据转变。 
商业银行也要巩固和发展金融中介功能,要建设信息化银行。信息化银行要具备5个特征,一是信息共享,实现银行内外各类信息的集中整合、共享、挖掘等应用,使信息资源成为经营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生产要素;二是互联互通,实现前中后台贯通、各渠道协同、各机构联动的高效畅通渠道;三是整合创新,通过大数据和整合核心企业客户与其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资金流、物流、商品流之间的关系,分析其相互关系及影响,打通全流程的金融服务链条;四是智慧管理,充分利用数据挖掘和分析工具,智能分析海量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由此进行市场精准营销,评估风险,配置资源;五是价值创造,现代商业银行的竞争是信息竞争,商业银行通过信息数据优势发现机遇,撮合供需,达成交易,将信息转化成商业交易和服务供应。信息化银行的建设事关中国商业银行未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根本。

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应由央行发挥主导作用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社科院原副院长、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 李扬

   中国需要怎样的股票市场?客观上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在“十三五”开始的时候加以思考。 
,迄今为止没有完善的顶层设计。我们在开始设置的时候并不是非常清晰,盲目地认为中国发展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国家都有资本市场,所以我们也应该有一个资本市场。对于资本市场顶层设计而言,没有非常完善的规划,都是大的概念。 
第二,我们给这个市场赋予了太多的政策理念。资本市场担负着提高效率的功能,让它为国企解困服务应当说是不堪重负。赋予太多的政策功能,会迷失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根本目的。 
第三,资本市场的本质是资本形成、资本交易的地方,什么时候变成了资金池?所谓场外配资其实就是默许大量信贷资金入市,这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大忌,防止信贷资金入市是世界各国的通则。问题不在于过度投资,也不在于过度投机,而在于过度负债。这个市场现在就是过度负债。 
第四,这个市场重交易、轻资本形成。资本市场首先是促进资本形成的市场,但是我们是先从资本交易做起的。这是中国特殊的改革路径造成的。重资本交易会导致很多恶果。 
第五,就监管来说,既有过度监管,也有监管真空,显然与分业监管模式密切相关。我们现在提供到市场的大多数产品已经是混业产品。如果按照“谁家孩子谁来抱”的监管思路,一定是有的“孩子”没人抱,有的“孩子”抢着抱。这次股票市场波动我们看得很清楚,就是那些场外配资监管灰暗的地方出了问题。 
对于下一步的发展,有以下几个思路或者要点需重视: 
,我们在设计未来的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包括资本市场、金融市场发展目标时,要突出它的媒介定位,即资源有效配置的载体。 
第二,要建设有利于资本形成的市场。中国现在“不缺钱”,但缺资本,尤其是缺权益资本。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主要指草根层次方面,因为现在中国草根阶层需要资本,需要资金。我们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缺的就是那笔资金,使他们能够成为企业的资本。 
第三,我们这个市场应该是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市场。以中小投资者为主是中国资本市场的特点,必须满足广大中小投资者的需求,保护中小投资者,否则资本市场很难健康发展。 
第四,这个市场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市场。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开放列为五大发展理念。股票市场的开放不仅是其本身的开放,更是资本项目的开放。我们要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就要向世界提供公共产品,包括金融领域,包括资本市场规则。 
第五,这个市场应该是一个有效监管和法制严密的市场。我国资本市场的法律还比较粗糙、滞后,也存在监管问题。本轮市场波动再次暴露出市场分业监管的问题。要强调监管协调,那么,监管协调应通过什么机制?我个人认为英国的模式比较适合中国,也就是中央银行发挥主导作用。原因有三,,中央银行在信息上是有优势的;第二,中央银行有处置的手段,因为它有后贷款人职能;第三,中央银行在组织上和人事上成熟,所以协调的责任落在中央银行为好。

互联网金融的主旨是服务实体经济 
中国人民银行条法司司长 张涛

   ,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业态,发展速度非常快,市场、消费者在感受其便捷服务的同时也有所期待。但其与已有的金融服务总量相比依然较小,一方面是份额比较小,另一方面是数量与已有的金融服务不在同一个水平线。这个现象在美国和其他国家也一样存在。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2014年底累计金额占同期全社会支付系统的比例仅为1.72%,体量比较小。 
这说明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新事物发展虽然迅速,但体量与已有事物相比较小,不过也说明其未来的发展潜力很大;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在新技术的支撑下作为一个独立的业态存在,仍需与已有的金融服务进一步融合。 
第二,互联网金融的主旨是服务实体经济。从宏观层面来讲,作为一个服务业态,能不能更有效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十分重要。我们很难评判微观机构的一些做法是否终会服务实体经济,但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创新越来越多,消费者越来越能够直接感受到更好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够越来越多地感受到金融的支持,在不同的资金配置上,用更快更有效的方式使这些机构得到满足。我们也希望在提供服务的时候,各个专业机构、各个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各个互联网机构能够协同合作。 
第三,在监管方面,我不认为是“监管针对互联网服务”,而是“监管针对金融服务”。这样的监管既适用于目前的被监管机构,也适用于互联网金融机构,其中包括传统企业和新兴企业。为适应互联网机构提出的监管基本原则,如充分的信息披露和公平的监管环境,下一步,信息披露应更充分,监管应在同一框架之下,从而杜绝监管套利的问题。同样,也需要监管者防范信息欺诈风险。 
另外,还要思考如何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的问题。在新的机制条件下,互联网时代会不会导致垄断趋势加剧,或是竞争的加剧?显而易见,两方面都可能会有。如新的业态出现了,过去不做金融服务的互联网公司将来就会去做。同时,由于互联网的基本特征,比如在第三方支付领域,市场份额分布很不平均,就产生了自然垄断趋向。如何平衡垄断和竞争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金融业和实体经济是共生共赢而非零和关系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 宣昌能

应如何看待和实现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发展共赢,我结合学习五中全会精神谈以下几点认识。 
,要理性地看待经济和金融的关系。两者是共生共赢、相互促进的关系,不是零和的对立关系。西方国家在金融危机前一个阶段的金融创新搞得过度了,发展过于复杂的金融衍生品,脱离了实体经济需求,是导致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 
回顾20年来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我国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是在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只有培育发展良好的金融体系特别是银行体系,才能有力地支持实体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大型商业银行改革历程中可以看到,在上世纪末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冲击时,我国银行业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当时,因为多年来的体制机制因素,造成银行业积累了大量不良资产,资本充足率极低甚至为负,资产负债表很不健康。党中央、国务院在2003年采取有力措施,通过核销掉已损失的资本金、市场化处置不良资产、外汇储备注资、公开发行上市等步骤,对大型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夯实了银行业稳健发展的坚实基础。改革后,银行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能力大大增强,为我国成功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奠定了稳定的基础。 
当前,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银行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日趋严峻,风险也在逐步显现。所以要用长周期和跨周期的视角来看待金融业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从长期来看,不能单方面过分强调银行“多拉车、少吃草”,稳健的银行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银行业不稳健,一旦出现问题,对实体经济的伤害更大。 
除了跨周期地看待和发挥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和功能,还要考虑政策性和开发性金融的合理作用。要防止过度使用政策性和开发性金融,因为过度使用一方面会导致机构资本充足率快速下降,还会因对外提供的融资成本较低带来资源错配和价格机制扭曲,产生挤出效应。 
第二,当前要大讲特讲改进和完善金融生态建设。金融生态是仿生概念,很好地描绘了金融体系与金融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当前,随着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 
大,不少地方出现金融生态环境恶化现象,不良贷款加速反弹,甚至有一些地方民企、国企恶意逃废银行债务,严重影响了银行信贷投放。要加大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就要大力改进和完善地方金融生态,让金融业有安全感。地方政府要避免不作为,避免地方保护主义,促进金融生态环境改善。 
第三,慎重发展融资性担保机构。近年来,我国担保机构发展非常迅速,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在提高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担保机构发挥的主要作用是银行风险外包,分担了银行风险。但整体来看,担保机构存在信息获取和风险管控能力远不及银行、盈利空间非常狭小、盈利模式不可持续、内部管理不规范、风险案件经常发生等问题。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起不到风险缓释的作用,有的甚至加大了贷款偿还风险。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讲,我个人的看法是对商业性担保不应该再发展,有的还要进一步压缩。商业银行不应依赖担保机构或企业互保,而应专注对还款来源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更加精细地管控信用风险。即使对一些政策性担保机构,特别是地方政府出资的政策性担保机构,也要考虑政府所能承担的风险,统筹考虑财政资源的优化使用。

互联网金融需要征信支持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党委书记 王晓明

我对征信支持互联网金融有三点看法。 
,互联网金融需要征信支持。互联网金融有两个支撑点,个支撑点体现在消费信贷上。消费信贷对传统金融来说是一个“蛋糕”,但传统金融机构由于过去的机构知识、模式不适应,所以主要由互联网金融机构去做。第二个支撑点,是技术的发展给金融消费带来快捷、便利等新体验。 
第二,很多机构问我们,为什么不为互联网金融提供服务。征信系统不仅仅是大家理解的查询功能,征信需要准确的数据。但是互联网金融公司每年倒闭三五家,此外,公司性质不断变化,今年是互联网公司,明年可能是担保公司,因此需要加强监管。然后,通过建立互联网机构条例,凡是从事授信机构的企业,尽量涵盖所有金融机构,这样,信用数据库才能提高口碑,起到真正的作用。将来监管体系健全之后,所有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人员都可以被纳入到征信系统。 
第三,对大数据经济,可以抱以开放的态度,大数据首先可以应用到风险控制环节,然后从闭环的风险控制扩展到信用评分。目前,商业机构都有内部信用评分,但其相对独立,如非支付宝用户就无法完成阿里巴巴体系下的评分,这是不公平的。而开展信用评分,则需要具有权威性。大数据的开放性可以使独立的业务平台走向更广泛的平台。同时,我们把信用分析传统、应用场景也进一步向社会公开扩大。总之,征信系统是向社会开放,在不久的将来,每一个互联网企业只要符合条件都可以完整进入征信系统。

人民币将更快转向金融交易和国际储备货币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二司副司长 周诚君

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解读“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辅导读本中指出,要在“十三五”规划末期,跨境人民币收支能够在所有本外币的跨境收支中占三分之一,人民币成为一种国际性货币。那么现在是什么水平呢?现在跨境人民币收支在全部本外币跨境收支中占28.5%左右。5年时间从28.5%上升到33.3%,也就是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大致估算,只要平均每年跨境人民币收支的增长速度比全部本外币跨境收支的增速快3.16%,就可以基本实现“十三五”规划末期33.3%的目标。应该说,这个增速是可期的,我们是完全有信心的。2009年起步时,跨境人民币业务当年的收支总额仅36亿元人民币,到去年已接近10万亿元,也就是5年差不多扩张了3000倍。 
另外,周小川在“十三五”规划建议辅导读本中还提到,“从巩固人民币计价结算货币地位,向支持人民币的市场交易和国际储备功能推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向。今年1至10月的跨境人民币收支量已接近10万亿元。在这近10万亿元里面,资本项目跨境收支和经常项目跨境收支的比例大概是四六开,而在本外币全部跨境收支中经常项下和资本项下的这一比例大概是三七开,说明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推进跨境业务的步伐要比整个本外币在资本项目下的步伐快一些。尽管如此,我们还要认识到,在这40%的资本项下,跨境人民币收支更多地发生在直接投资和一些目前我们管制还比较严格的资本项目下。总体而言,目前我们对我国金融和资本项下的跨境资金流动还存在比较多的管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证券市场方面的限制,比如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方面,还有较多管制;二是在国际借贷方面,不管是境内市场主体还是境外市场主体,在跨境贷款方面仍然有较多限制;三是在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方面,也存在对境内外主体跨境交易的较多限制。具体来说,这些管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是对市场主体进行管制,必须是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比如在很多领域存在“合格投资者”的规定;第二是在额度上往往有限制;第三是在投资或交易的产品上有限制等。下一步,人民币要从计价结算货币进一步转向国际金融交易货币、国际投资和储备货币,除了要求我们继续做好一般贸易和直接投资方面的人民币跨境收支工作,更重要的任务是如何进一步推进金融双向开放,减少管制,在金融和资本项下加快推进人民币可兑换步伐。 
与贸易和直接投资项下的人民币跨境收支相比,金融和资本项下的人民币跨境流动具有三个特点。是无因,与我们过去强调的“实需”原则有所不同,在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条件下,市场主体在金融和资本项下,基于风险管理或资产组合的需要,在不同金融产品、不同币种之间进行选择,并进行跨境资产摆布,往往是市场主体基于其投资决策的自主行为,需要尊重;第二是高频,跨境资金流动快进快出,不像经常项下和直接投资项下是相对缓慢、可见可控的;第三是大规模,跨境资金流动往往规模巨大,比如,目前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日均交易量达2300亿美元,这不包含中国大陆外汇市场的人民币交易。

我在今年6月的“中国金融论坛·青年论坛”上做过一个分析,未来在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过程中,在尊重市场规律、市场主体的资产选择的前提下,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一定的政策引导,做到资本和金融项下的跨境资金流动主要以人民币为主,或人民币跨境流动占据相当比例。当然,这需要几个条件:,要有一个比较有深度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在这一点上,目前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非常快,海外人民币资金池也初具规模,我们还是比较有信心的。第二,金融市场有序双向开放,离岸市场和在岸市场进一步打通,跨境资金流动能反映价格的变化。在这一点上,近期央行做了大量工作,进一步推进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尤其是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方面,近期已经实现了对境外中央银行、国际金融组织和主权财富的完全开放。第三,人民币汇率要有一定的弹性。这有助于CNH和CNY人民币汇率能大致收敛,CNH对CNY不至于产生显著偏差和过大冲击。近期的“8·11”汇改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努力。第四,中央银行要有一定手段和实力,有足够的能力防止过于频繁和大规模短期资本流动的冲击。这一点上,IMF也是认可的。所有这些,背后的基本原理就是“不可能三角”或“三元悖论”理论,即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实现货币政策独立、固定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三个目标。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上面这几点,那么,按照我过去的分析,就可以大致给出判断,即在人民币更多地充当国际金融交易和投资货币的过程中,跨境资金流动仍然可以以人民币为主,或者保持人民币在跨境金融和资本项目流动中占有相当的份额。 
进一步说,人民币若成为SDR篮子货币,那么人民币在未来金融和资本项下跨境流动中的地位就可以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我们已经看到IMF总裁拉加德关于人民币加入SDR评估情况的声明,人民银行也做了明确的欢迎和回应。如果本月底人民币能够顺利成为SDR篮子货币,就意味着IMF188个成员国中,至少有超过70%的国家认可了人民币是一种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国际储备货币。目前,有37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宣布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总额为7800亿元人民币左右,占目前全球官方外汇储备的比例大约为1.9%。应该说这个比例还非常小,发展的空间非常大。如果人民币纳入SDR,无疑将会有更多的国家及其中央银行积极投资于中国市场,持有更多的人民币资产,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受欢迎程度和在国际外汇储备中所占的份额都可能将大大提高。 
当然,一些国家的央行是否积极投资于人民币,还要看其他一些条件,比如首先要对人民币有信心,这就要求人民币总体上应该是一种强势货币。这一点上,虽然“8·11”汇改后人民币有所贬值,目前市场也仍然有贬值预期,但我们始终强调,人民币不存在长期持续贬值的基础。中长期看,人民币是一个升值趋向的货币,这是我国的宏观经济基本面决定的。其次,人民币资产收益率要有相对较高的吸引力。目前来看,人民币资产的收益率还是比较高的。比如人民币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的时候都有2.98%,多数情况下都在3.1%左右,而在欧洲,目前总体上是负利率;美国则是接近零利率,联邦基金利率是0.5%,即使美联储在下个月加息,也是相当有限。可见,人民币资产在总体上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当然,国际投资者还关心人民币的可获得性及其价格是否公允、可交易。这方面,“8·11”汇改、10月24日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及近期我们频繁推出的金融市场开放举措,包括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对央行类机构的完全开放,财政部从今年四季度开始滚动发行三个月期的短期国债等,都可以更好地支持和鼓励国际投资者持有人民币资产。 
我们可以预期,在金融和资本项下,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步子会迈得更大一些、速度会更快一些。那么,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人民币跨境收支在所有本外币跨境收支中的比例可以提高得更快一些,周小川行长给我们定的到“十三五”规划末期跨境人民币收支在所有本外币的跨境收支中占比三分之一的目标,就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实现。

 金融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相辅相成 
中央财经大学校长、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 王广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坚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取得了很大成就。在金融业快速发展和变革的同时,金融系统的人才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才素质大大提高。可以说,金融人才支撑了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的整个进程,金融发展的状况和金融人才培养的状况具有高度相关性。 
目前,全国普通高校有2529所,其中很多设立了经济和金融类专业。目前,全国有366所高校设有金融学专业,242所院所开设了应用经济学下面的硕士项目,83所高校开设金融专业硕士项目,28所院校设有博士点。2014年,本科毕业生中包含金融学在内的经济类专业本科毕业生超过了20万人,占全部毕业生的6.04%,经济学专业毕业的硕士生是24000人,博士生是2262人。大致说来,经济学和金融学的人才培养对金融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支持作用。 
同时,金融业的发展对人才产生了强大吸引力,对高校金融人才的培养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014年,按照国家登记注册类型和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的数据,在城镇就业的1.8亿人口中,金融行业有566.3万人,占比是3.1%。在21个行业类型中,金融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是10.8万元,是全部平均水平的1.92倍,排在位。2014年,金融部门创造的新增GDP比例是7%。金融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快速提升和良好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带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从金融业现在的结构比例看,高层次的金融人才还远远不够,不能满足国内金融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硕士以上学位毕业生的比例不到5%。特别是既能掌握经济金融理论,又能熟悉经济金融实务,既精通国内业务,又熟悉国际规则和发展趋势的高端人才相当缺乏。因此,加快培养和引进大批理论基础丰厚扎实,技术操作能力强,拥有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是我国面临的迫切任务。当前,我国主导的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为核心的全面走出去战略也急需人才的支撑,离不开金融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因此,我国金融业“十三五”规划发展中,尤其应该注重人才规划,注重人才的结构、质量、层次,金融机构应该高度重视这一点,特别是在国际化方面。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既是提高我国金融业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提高我国金融国际地位的迫切需要。目前,我们在国际组织任职的人员数量少,影响力不够,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很不相称。高校和金融机构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打造一支熟悉国际规则、金融国际事务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总之,金融业“十三五”的更好发展,需要教育者、从业者、监管者、高校和业界的共同努力。

“十三五”期间互联网金融将呈现十大趋势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 姚余栋

先向大家汇报互联网金融的一个成果。为响应和落实《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经行领导同意,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已成立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专注于互联网金融的政策研究,致力于构建中国互联网金融学术基础,研究探索互联网金融前沿问题。 
下面,我谈一谈“十三五”期间互联网金融可能呈现的十大趋势。 
,国家支付体系进一步完善,为互联网金融奠定进一步基础。“十三五”期间,支付法规制度将进一步完善,支付服务主体不断丰富,银行卡、移动支付等支付工具进一步发展,支付体系业务处理规模持续扩大,运营管理效率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有助于互联网金融稳健高效运行。 
第二,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建立。以《意见》出台为标志,互联网金融步入规范发展阶段。“十三五”期间,在鼓励创新、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健康发展的总体要求下,一系列互联网金融各业态监管细则将陆续出台。 
第三,互联网金融综合经营趋势更加明显。互联网金融已经呈现出一定的综合经营特征。“十三五”期间,随着金融业进一步的对内对外开放,互联网金融综合经营趋势将更加明显。 
第四,互联网金融风险特征依然显著。互联网金融本质上仍属于金融,没有改变金融风险的隐蔽性、传染性、广泛性和突发性的特点。《意见》明确,互联网金融有三个底线,首先就是不能搞资金池,不能担保,不能非法集资。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互联网金融使金融普惠、共享程度提高。互联网金融的无间断服务、无时空限制和低成本,使得金融服务不再局限于高端人群。互联网去中介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第六,互联网征信应用更加广泛。完善的征信体系是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基础,“十三五”期间,互联网征信将更广泛地用于网贷、P2P、股权众筹、互联网保险和互联网消费等各种业态。 
第七,双向并购使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进一步融合。在符合政策法律情况下,通过双向并购促进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共生竞合,将催生更多符合经济需求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实现全新的互联网金融生态体系。 
第八,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的技术作用进一步强化。互联网金融将运用这些技术,将来自社交平台、传统金融服务平台的海量数据用于信用评估、客户分析、风险识别的金融关键环节。“十三五”期间数据来源多元化,特征变量更加丰富化,这些技术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第九,互联网金融地理空间重新集聚。当前互联网金融呈现出一定的区域集中性特点,比如说北京、上海、浙江、深圳等区域成为先发地区,“十三五”期间有望向东部、中部辐射。 
第十,互联网金融国际化趋势加速,我国在整合供应链以及帮助中小企业依托互联网大数据融资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呼吁我们的互联网企业在合适的时候早点走向全球,在全球布局。

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 马骏

绿色金融为绿色产业提供融资,解决绿色产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其建立一套体系,动员更多的资金投资到清洁环保、清洁能源、清洁汽车等行业。 
建立绿色金融体系,旨在提高绿色行业回报率,通过一个新的金融体系,使得民间资本愿意进入到绿色金融行业。这样,才能帮助绿色节能减排相关行业的资金问题得以解决。如此,才能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在工具和政策方面,国务院在9月25日公布的方案中,明确提出建立我国的金融体系相关政策,其中很多条就涉及绿色业态、工具或者发展方向。 
首先,可以通过担保和贴息的方式推动绿色金融信贷发展。目前,绿色信贷占到我国信贷余额的9%,研究表明,未来这个数据会达到20%。通过财政担保、贴息的方式,可以用比较少的资金撬动更多的民间资金投入到绿色行业中。 
其次,发展绿色债券市场。中国有一些机构已经在境外发行了绿色债券,反响非常好。今后,国内也可以发展这一市场,给好的项目提供稳定的现金流。 
再次,推动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事实上,绿色股票在国外已经成功引导资金进入相关行业。未来,我们可以构建更多的股票指数,使这些指数当中大部分是绿色企业。有了这些绿色指数和相关产品,就可以将更多融资机构、投资机构的资金投入到绿色清洁产业中。 
此外,还可以发展中国绿色基金,加强中央与地方层面的参与度,来撬动更多资金。政府还应当明确银行的法律责任、强制性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等,通过这些手段引导金融机构将更多的资源配置到绿色产业。 
未来我们应该利用上述多种工具,全方位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不仅运用惩罚性措施抑制资金流入污染行业,同时用正面的手段来动员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到绿色行业,促进经济转型和经济增长。在实践层面上,绿色金融发展不能光靠中央层面呼吁,还需要地方上的畅行,需要机构的大力推动和创新。后,中国绿色金融发展也离不开国际合作。为了吸引国外的绿色投资者,我们在引进标准,尤其在资本市场的开放方面可能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中国金融改革要总结资本市场管理经验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 吴晓求

今年6月、7月和8月,中国金融领域引人瞩目的事件可能是资本市场的大起大落,中国股票市场上经历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波动。当然,这次波动只是一次独立的、单一的市场波动,并没有伴随其他金融波动形态。目前我国货币市场是稳定的,流动性是非常充足的。 
中国金融业在“十三五”期间将推进资本市场发展,包括金融体系对外开放,争取到“十三五”末,把中国打造成为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我们有信心实现这个目标。从这次市场波动中,我们要学会反思,不能让这昂贵的成本白白付出。 
我们要学习美国货币市场的良好管理经验。研究显示,对于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美国国会以及专家学者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反思,及时修订了相关规则及制度。尽管美国后来也出现了泡沫危机、次贷危机,但这是在另一形态上出现的。 
我想说的是,我们需要对这次市场波动进行系统反思,深入剖析发生波动的原因以及下一步如何调整完善。在我看来,这场波动发生有三个原因:是高杠杆造成市场结构脆弱。第二是以高频交易为特征的持续化交易在这次波动中起了重要作用。在信息化、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以高频为基础的程序化交易一方面推进我国重要交易制度变革,另一方面又蕴含了某种风险。第三是信息披露存在重大问题。 
证监会近日根据市场情况降低了杠杆,清理了场外配资,及时披露信息,这都是非常正确的。美国每次金融危机后,都进行反思及制度修改。如2000年互联网泡沫、虚假信息披露等;2003年完成证券法的修改等;2008年金融危机后加强对投资者利益保护等。我们要反思每次危机,及时修订规则,否则中国未来的金融结构会存在较大风险。中国的金融改革要总结这些资本市场管理经验,还要兼顾金融机构发展,保障整体金融战略的有序推进。

应实行强势人民币政策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 管涛

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一条是坚持开放发展,扩大双向开放,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推动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成为可兑换、可自由使用货币。汇率是联系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重要纽带,做对汇率政策选择十分重要。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美国过去20年实行的强势美元政策框架,为今后人民币汇率政策寻找一种出路。 
强势美元政策是1995年美国财长罗伯特·鲁宾提出来的。1985年到1995年期间,美元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贬值周期。1995年,克林顿执政时期对美国实施的宏观政策进行了反思,时任财长罗伯特·鲁宾认为强势美元符合美国利益。实际上,美元强势政策的策略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对内平衡优先。 
我觉得将来中国也可以借鉴美国做法,实行强势人民币政策。强势人民币政策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强势人民币的基础是要实行真正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安排。,要寻找合适的机会以平稳的方式让央行退出外汇市场干预,真正发挥市场的作用。第二,变动要透明,使得大家从市场找原因,而不是揣测央行意图。第三,汇率价格应该趋于一致。第四,让市场自主决定。这些是实行强势人民币的前提。 
另一方面,不要追求人民币单边升值。强势人民币政策应该是对内平衡优先,让汇率根据经济基本面的变化上下浮动。什么叫对内平衡优先?,利率比稳定汇率更重要。首先,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调控机制要完善,利率传导机制要理顺。第二,汇率的变化应该作为其他政策运行的结果,不要作为预设的目标。汇率政策不应该把汇率的升贬作为目标。第三,汇率政策要作为对外交往的工具,而不是单方面义务。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供公共产品,与国际社会特别是主要经济大国加强宏观经济协调,但应该是在一个多边协调的平台上解决问题,而不是我们单方面把自己的权利剥夺了。同时,由于人民币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相应地,人民币在全球金融安全网建设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人民银行跟很多境外央行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我相信,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和汇率弹性的增加,将来货币互换的作用将真正得到发挥。

人民币国际化的红利值得期待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 徐洪才

“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却很少有人提金融进入新常态。在金融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扩大金融对外双向开放? 
首先,我谈一谈“十三五”期间金融新常态有哪些特点。,从金融总量上看,“十三五”经济增长速度大概在6.5%到7%之间,货币总供应量增速不能低于11%。第二,从结构上讲,直接融资发展要快,要改变过度依赖银行间接融资的结构。资本市场多层次的特点将更加明显。第三,从资金价格上看,利率市场化会进一步加快,社会经济增长速度会下降,利率水平也会下降。要完成国债市场公开市场操作,境内境外市场利率要统一。第四,汇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资本管制会进一步放松,将来参与的境外主体会越来越多。第五,顺应经营混业经营的方式,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优化,国际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第六,资本大进大出成为一种常态。第七,消费金融的发展可助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第八,“一行三会”之间的协同更加紧密,特别是在货币政策调控的方式上,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结合,二者同时发挥作用,货币政策将更加有效。 
其次,对于如何引领金融新常态、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我提五点意见。 
,加大货币互换规模,扩大直接交易品种。现在我国跟韩元、英镑、欧元直接交易,将来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也可以在沪港通的基础上开通“中韩通”、“中澳通”等,并在海外形成一个人民币离岸市场和回流机制。 
第二,鼓励居民使用人民币走出去。去年境外旅游基本都是拿美元消费,我们现在对外投资,也是拿美元走出去。显然,将来很有可能拿人民币直接走出去。 
第三,主动向外输出人民币。我国大宗商品定价能力要极大提升。现在我们的原油期货还没有推出,将来在石油定价、黄金定价等有影响力的大宗商品定价中,人民币的影响力要提升。 
第四,发挥央行在支持企业走出去方面的作用。将来可以与国际金融机构合作,比如亚投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等。 
第五,要加强金融机构的合作。利用互联网和信用卡等多管齐下,推动人民币走出去。 
总之,“十三五”是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期,人民币国际化的红利值得期待。

货币政策效果已经开始显现 
北京农商银行行长 张健华

我想从一个商业银行从业者的角度,谈谈货币政策传导的直接感受。 
我近期去基层调研,了解到货币政策效果已经开始显现,社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通过这一轮降息,北京市银行业平均利率下降了,现在还在往下走。放宽利率市场化存款的定价权后,商业银行现在利用价格杠杆进行存款,存款利率并没有真正降下来。很多商业银行在基础之上上浮30%到40%,还有个别上浮50%。 
货币政策的目的本身不是降息,而是拉动经济增长、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无非是通过促进消费、投资以及进出口“三驾马车”。刺激消费不是通过价格刺激就能快速增长,核心问题在于投资。中国经济结构以国有投资为主。我在浙江呆过,了解到浙江省政府注重抓投资、抓大项目。现在北京市的一些重点项目、重点投资也是政府主导,民间投资并没有真正跟上。民间投资没有跟上,说明大家有信心方面的问题。 
货币政策对于降低资本价格、促进投资有作用,但是民间投资的动力还没有释放,重要的是增强其信心。降息对促进出口肯定会有帮助,但也有不确定性,因为除了美国经济一枝独秀外,作为我们的贸易对手方,其他发达经济体情况并不是很乐观。 
关于普惠与共享,共享是普惠很重要的目标,我们的金融服务要能够让弱势群体共享。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我认真学了,注意到消费者八大权利里面很重要一点,是保护消费者财产的安全权。 
除了消费者以外,还有金融机构本身,金融机构是金融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除了要建立消费者保护机制,商业银行要履行社会责任之外,金融机构也有一个自身发展的问题。自身怎么发展?一方面要练内功,另一方面要有一些规则,要统一明确。我们要真正实现共享理念,还应有观念上的转变,不是光考虑到风险防范,考虑到消费者保护,对金融这个行业怎么健康发展也要考虑。对不同行业监管需要有不同的标准,要有一些标准化的东西。

绿色信贷亟须各方做更多探索与尝试 
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长 周月秋

   当下,绿色发展已经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普遍关注。 
对任何一个项目来说,个挑战就是资金来源,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资金配置方式是信贷。所以,银行绿色信贷能做的有很多。 
去年年底,整个银行业的绿色信贷额达到7.6万亿元,占整体信贷的9%左右。这些绿色信贷所支持的项目,大概节约标准煤1.67亿吨,减排二氧化碳4亿吨。 
这些年,银行乃至整个金融行业在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都做了很多探索。比如政策体系越来越健全,包括宏观政策上已明确用融资杠杆推动资金结构调整;行业监管方面,出台了绿色统计等规范制度;金融机构方面,各个银行都做了探索,在完成指定政策要求的同时,在新增贷款投放方面也有很大的比重逐步转向绿色信贷。目前,绿色信贷占整体信贷比重虽然还不够,但体量已经非常大了。 
在推动过程中,我们积攒了很多经验。比如银行将信贷与股权融资、碳排放权等其他金融服务结合起来,综合化服务绿色行业。此外,银行也在将相应的信贷评级和环保评级结合起来,探索规则的制定。 
但上述努力离真正发展的要求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需要强调的是,绿色金融的发展需要多方合作,银行的投入需要政策和立法方面的支持、保障,政府的普惠、引导与支持。另外,银行也要确保信贷投放过程中或者投放之前,企业提供的信息是真实可靠的。这就涉及到信息披露的问题,所以我建议环保相关部门推出一些新的政策,帮助银行做优的投资决策。 
从近几年的实践经验来看,我觉得银行现在在投放绿色信贷的过程中,主要还是做定性的东西,缺少定量数据。这主要是由于绿色金融涉及行业多,对银行来说掌握每一个行业的信息还是有难度的。未来,银行需要在大数据开发方面做更多尝试,把整个市场的情况和信贷政策结合起来。

【免责声明】

金融人才网发布的资讯,是为传递共享信息为目的,不以赢利为目的,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本站转载的部分资讯稿件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速来电或来函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出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