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人才网,国内专业的金融,海归金融,互联网金融求职招聘网站 招聘热线:0755-36517011

1
2
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人物专栏

“打破垄断”挑战信用分析机制

金融人才网 发布时间: 2012/4/16 11:31:23 文章来源:中国金融人才网

 “中央已统一思想打破银行垄断”。近期传出的这一重磅消息对中国债市而言,将不仅仅是扩容这个直接融资市场,还有对现存信用分析体系的重大挑战。   目前,中国债券市场买方(银行、保险公司和公募基金)的投资范围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有关部门的严格要求。例如,银行一般只买AAA级企业发行的债券,保险公司除了特批的短期融资券以外,只能购买AA级以上并有担保的债券。同时,有灵活性的公募基金由于其自身赎回机制的不合理,导致其在三个月建仓期满后,有时一天可以被赎回10%,所以它们向来惧怕任何负面报道所招致的客户盲目大量赎回。再加上公募基金的利润绝大部分来源于基础管理费,使得公募基金也变得像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一样,不敢承担任何风险。
  同时,参与中国债券市场的交易主力都是些充满官僚味道的国有企业,其绝大部分债券投资经理总是处在这样的考量下:只要完成4%~6%的年化收益率的任务就好,赚多了自己也得不到多少,出了事却要担很大责任,得不偿失。市场交易的主力机构整天浸淫在这种环境下,如何能怪投资经理的随波逐流和市场产品单一呢?
  大家可能不好意思承认,就连一些主流债券基金经理们自己也曾坦白以告:“我们做不了信用分析,因为我们买100多只债,哪有人力去一个个研究这些债券。我们靠的是评级公司的信用评级。”可是,信用评级公司的评级报告在法律上不能提供足够的保证,它只是尽量做到公正,不会为投资者据此投资而产生的损失负法律责任。
  在一个主力机构都自甘平庸的市场中,谁会去努力研究一个行业或企业的现金流趋向和发展趋势呢?这种落后环境终于产生了它坏的影响——使一个本来十分必要的健全的信用分析体系完全丧失,而这恰恰是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渠道所占据的垄断地位很难被打破的重要原因。
  无论高层领导人对打破银行暴利的喊话热情有多高,我们都必须承认,在现阶段,银行垄断企业融资是一个自然且有合理性的经济现象,因为银行负担着债券买方机构从来不敢负的信用分析责任。
  之所以中国债券市场迄今还没出现太多信用事件,不是因为买方信用分析能力强,而是信用债市场还处在计划经济的规则之下:银行垄断融资市场、银行担负信用评估责任。在这种背景下,假使有一天突然要用市场经济的标准来考量中国债市的话,那将笑话不断。
  但是,我们难道需要更多的银行吗?本来,资金的提供方和需求方可能天天都在街上擦肩而过,但就是因为直接融资市场的缺失,让这些人不得不被复杂的间接融资的明规则和潜规则搞得天昏地转,高利贷横行。
  由于缺少竞争,银行这个单一的金融服务群体衍生了垄断、低效和腐败。而由于信用机制的缺失,直接融资市场又难以有力挑战这个应该被替代的垄断行业。如果未来的直接融资渠道和相应的机制不能顺利得到完善,可以预见,接下来只能激发更多垄断暴利。
  所幸的是,高收益债将要面世,也许多数买方机构的债券投资经理们还会对要求较高信用分析能力的此类债券有所退避,并在“领导不让买”的理由下逃避信用分析责任,但不论如何,高收益债都会是信用债市场大发展的真正开端,也会写就直接融资挑战间接融资的美丽篇章。

【免责声明】

金融人才网发布的资讯,是为传递共享信息为目的,不以赢利为目的,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本站转载的部分资讯稿件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速来电或来函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出删除处理。